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A级毛片内射免费视频,果冻传媒一区二区天美传媒,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古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范圍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文化內(nèi)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現(xiàn)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墻和月亮灣內(nèi)城墻。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chǎn),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shù)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地理位置
四川省廣漢市鴨子河南岸

年代分布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200年


面積
約1200公頃

開掘時間
1929年

地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1基本概況
2遺址發(fā)掘
3歷史價值
4遺址之最
5考古獲重大突破
6文物精品
7未解之謎
8起源
9三星堆博物館
10旅游資訊
折疊編輯本段基本概況
夏朝始于公元前2000多年,尚且不是信史,距今有約4000年的歷史

第一個王朝商朝的歷史距今也只有3600年。這,對于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的形象無疑是不大相稱的。而三星堆,這個曾經(jīng)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地方,將我們的歷史向前推到了4800年前,而它自己只不過是默默地位于富饒的四川盆地,默默地承載著中華民族靈魂的濫觴……因此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不是因為傳說中的炎黃二帝,也不是因為夏、商、周,而是因為我們有三星堆及良渚。”
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遺址位于距中國四川廣漢城東7公里,距南興鎮(zhèn)4公里的鴨子河畔,南距離成都約40公里,北距德陽26公里,屬青銅時代文化遺址。由于其古域內(nèi)三個起伏相連的三個黃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遺址年代為前2800年至前800年,分為四期,一期為寶墩文化(前蜀文化),二三期為三星堆文化(古蜀,前1600年以后),四期為十二橋文化(古蜀,主要遺存在金沙遺址),約相當于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目前正在申請成為世界遺產(chǎn)。白劍認為,三星堆整體文明來源于夏王朝有緡氏(蜀族)攜帶而來。

第一展館的大門(2010)
第一展館的大門(2010)
?三星堆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西南地區(qū)的青銅時代遺址。位于四川廣漢南興鎮(zhèn)、成都平原。1980年起發(fā)掘。在遺址中發(fā)現(xiàn)城址1座,據(jù)認為,其建造年代至遲為商代早期。已知東城墻長1100米,南墻180米,西墻600米,為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圓形、方形、長方形3種,多為地面木構(gòu)建筑。自1931年以后在這里曾多次發(fā)現(xiàn)祭祀坑,坑內(nèi)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銅器。1986年發(fā)現(xiàn)的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銅器、玉石器、象牙、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銅器除罍、尊、盤、戈外,還有大小人頭像、立人像、爬龍柱形器和銅鳥、銅鹿等。其中,青銅人頭像形象夸張,極富地方特色;立人像連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頤大耳,戴冠,穿左衽長袍,佩腳鐲,是難得的研究蜀人體質(zhì)與服飾的資料。祭祀坑的年代約當商末周初,被認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道道通川諸自然神祇的遺跡。

就目前掌握的文物及史料來看,古蜀國與中原商王朝并無任何藩屬關(guān)系,而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方國。在目前發(fā)現(xiàn)的商朝甲骨文中,記載有很多商朝軍隊與蜀人作戰(zhàn)的事件,但大多都是有始無終;在三星堆遺址中也出土了少量作為戰(zhàn)利品的商朝貴族使用的兵器、權(quán)杖和刻有商朝文字的器物,古蜀國的強大可見一斑。

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寶墩文化,下啟金沙文化(見金沙遺址)、古巴國,前后歷時約2000年,是我國長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人類遺址重地,也是迄今為止我國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三星堆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流之一。

折疊編輯本段遺址發(fā)掘
三星堆古遺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范圍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文化內(nèi)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昭示了同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折疊偶然發(fā)現(xiàn)
三星堆遺址的驚世發(fā)現(xiàn),始于當?shù)剞r(nóng)民燕道誠于1929年車水淘溝時偶然發(fā)現(xiàn)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V·H·Donnithorne)聽到這個消息后,找到當?shù)伛v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diào)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根據(jù)董篤宜提供的線索,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David C·Graham)和助理林名鈞于1934年春天組成考古隊,由廣漢縣縣長羅雨倉主持,在燕氏發(fā)現(xiàn)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發(fā)掘。發(fā)掘收獲豐富,根據(jù)這些材料,葛維漢整理出《漢州發(fā)掘簡報》。三星堆遺址自1934年首次發(fā)掘以后,發(fā)掘就長期停滯?! ?br />
折疊深入發(fā)掘
5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又恢復了在三星堆的考古工作。當時還沒有認識到三星堆遺址的巨大規(guī)模,所以將三星堆遺址北部的月亮灣地點和南部的三星堆地點各自當作一個遺址,分別命名為“橫梁子遺址”和“三星堆遺址”。1963年,由馮漢驥領(lǐng)隊,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再次發(fā)掘了三星堆遺址的月亮灣等地點,展現(xiàn)了三星堆遺址和文化的基本面貌。當時,馮漢驥教授曾認識到,三星堆“一帶遺址如此密集,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國的一個中心都邑”。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三星堆遺址迎來了大規(guī)模連續(xù)發(fā)掘時期,前后長達20年。1980~1981年的發(fā)掘,清理出成片的新石器時代的房址遺跡,出土標本上萬件,還發(fā)現(xiàn)了具有分期意義的地層迭壓關(guān)系。這次發(fā)掘的發(fā)掘報告《廣漢三星堆遺址》中指出,三星堆是“一種在四川地區(qū)分布較廣的、具有鮮明特征的,有別于其它任何考古學文化的一種古文化”,已經(jīng)具備了夏鼐提出的命名考古學文化的三個條件,建議命名為“三星堆文化”。1982年和1984年,考古工作者分別在三星堆地點西南和西泉坎地點進行了兩次發(fā)掘,發(fā)現(xiàn)三星堆遺址最晚期的遺存。1986年出土了大量遺物和復雜的地層迭壓關(guān)系,根據(jù)這年的發(fā)掘材料,一些考古研究者開始了三星堆遺址分期的嘗試。也正是在1986年,兩處埋藏有豐富寶藏的長方形器物坑被意外揭露出來,其包含的大量金屬器的出土,引起了海內(nèi)外學術(shù)界對位于中國西南的古蜀文明的重視。在三星堆遺址大規(guī)模發(fā)掘的同時,1985~1987年對成都市區(qū)的十二橋遺址進行了發(fā)掘,該遺址最下層的文化面貌與三星堆遺址最晚期遺存相同,為三星堆文化的去向等問題提供了重要材料。

1990年開始,對三星堆文化和文明的探索從成都平原延伸到了渝東地區(qū)和陜南地區(qū)。由于早于三星堆文化的四川盆地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初步揭示,并且有多處龍山時代的古城遺址和若干處具有新石器時代文化向三星堆文化過渡階段遺存的發(fā)現(xiàn),為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深入進行提供了更廣闊的前景?! ?br />
折疊遺址面積
三星堆遺址是一個總面積超過12平方公里的大型遺址群,包括大型城址、大面積居住區(qū)和兩個器物坑等重要文化遺跡,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之沱江沖積扇上,西出廣漢市七里許,北臨沱江支流湔江(俗稱鴨子河),悠悠五千載,勝跡昭汗青。傳說玉皇大帝在天上撒下了三把土,落在廣漢的湔江邊,成為突兀在大平原上的三座黃土堆,猶如一條直線上分布的三顆金星,三星堆因此而得名?,F(xiàn)在考古發(fā)掘確認:三堆土實際是這個千年古都的南城墻,城墻上有兩個缺口,因年代久遠,城墻坍塌剝蝕而成。三星堆的實體已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燒磚瓦的熱潮中夷為平地。而僅存的半個堆也是在1986年磚廠取土中發(fā)現(xiàn)兩個祭祀坑后停止挖土才保存下來。

三星堆遺址的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xù)到商末周初,距今4800~2800年。
遺址外景
遺址外景

三星堆遺址內(nèi)存在三種面貌不同,但又連續(xù)發(fā)展的三期考古學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龍山時代至夏代遺址群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稱“寶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規(guī)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文明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廢棄古城時期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橋文化”。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價值
發(fā)現(xiàn)三星堆遺址對歷史學的重要意義有以下各點:  

折疊重識巴蜀文化
因為三星堆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大相徑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歷史學界一向認為,與中原地區(qū)相比,古代巴蜀地區(qū)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與中原文明沒有關(guān)聯(lián)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遺址證明,它應是中國夏商時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并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

以前歷史學界認為,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是黃河流域,然后漸漸的傳播到全中國。而三星堆的發(fā)現(xiàn)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證明了長江流域地區(qū)存在過不亞于黃河流域地區(qū)的古文明。

有觀點認為三星堆代表了古羌人、彝人、濮人文化,或與駱越文化有密切相關(guān)。  

折疊青銅文化
廣漢市三星堆遺址是古代蜀國的都城之一,70多年來,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古蜀文化的重要目標。1986年7~9月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fā)現(xiàn),兩坑上千件蜀國珍貴文物面世,頓時轟動中國,震驚了世界。據(jù)學者研究,兩個大型祭祀坑內(nèi)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古蜀國王室的宗廟重器,可能是遭遇改朝換代,新王朝將前代王室的宗廟重器全部焚毀,在舉行祭祀儀式后而埋入坑中的。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銅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銅器。其中,一號坑出土青銅器的種類有人頭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龍形飾、龍柱形器、虎形器、戈、環(huán)、戚形方孔璧、龍虎尊、羊尊、瓿、器蓋、盤等。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器有大型青銅立人像、跪坐人像、人頭像、人面具、獸面具、獸面、神壇、神樹、太陽形器、眼形器、眼泡、銅鈴、銅掛飾、銅戈、銅戚形方孔璧、鳥、蛇、雞、怪獸、水牛頭、鹿、鯰魚等。
三星堆面具
三星堆面具

器形高大、造型生動、結(jié)構(gòu)復雜是三星堆青銅器重要特點。二號祭祀坑中出土的立人像高達2.62米,重180多公斤,人像頭戴獸面形高冠,身著衣服三層,最外層衣服近似“燕尾服”,兩臂平抬,兩手呈持物獻祭狀(圖31)。這樣高大的青銅鑄像在商代青銅文明中是獨一無二的。同坑出土的大型獸面具寬138厘米,重80多公斤,造型極度夸張,方形的臉看起來似人非人,似獸非獸,角尺形的大耳高聳,長長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猙獰、怪誕,可謂青銅藝術(shù)中的極品。青銅神樹高384厘米,樹上九枝,枝上立鳥棲息,枝下碩果勾垂,樹桿旁有一龍援樹而下,十分生動、神秘,它把有關(guān)古代扶桑神話形象具體地反映出來了。

三星堆青銅器以大量的人物、禽、獸、蟲蛇、植物造型為其特征。青銅的人頭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靈;青銅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則代表祭祀祈禱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銅獸面具和扁平的青銅獸面等可能是蜀人崇拜的自然神祇;以仿植物為造型特點的青銅神樹,則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識。以祖先崇拜和動、植物等自然神靈崇拜為主體的宗教觀念,這是早期蜀人最主要的精神世界。

兩坑出土的這些青銅器,除青銅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長江中游地區(qū)的青銅文化風格外,其余的器物種類和造型都具有極為強烈的本地特征,它們的出土,首次向世人展示商代中晚期蜀國青銅文明的高度發(fā)達和獨具一格的面貌。  

折疊民族崇拜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表現(xiàn)人“眼睛”的文物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這些文物本身珍貴、奇特,如一件大面具,眼球極度夸張,瞳孔部分呈圓柱狀向前突出,長達16.5厘米。又如此件突目銅面具,雙目突出的圓柱長9厘米。此外,還有數(shù)十對“眼形銅飾件”,包括菱形、勾云形、圓泡形等十多種形式,周邊均有榫孔,可以組裝或單獨懸掛、舉奉,表現(xiàn)了對眼睛特有的重視。

古蜀人為什么如此重視刻畫眼睛?銅面具眼睛瞳孔部分為什么要作圓柱狀呢?原來,這與古蜀人崇拜祖先有關(guān)。前面提到,《華陽國志》記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其墓葬稱為“縱目人冢”。據(jù)學者研究,所謂“縱目”,即是指這種銅面具眼睛上凸起的圓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銅面具等,正是古代蜀王蠶叢的神像。

據(jù)史書記載,蜀王蠶叢原來居住于四川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山郡。而這一地方“有堿石,煎之得鹽。土地剛鹵,不宜五谷。”直到近代,此地仍是嚴重缺碘、甲亢病流行的地區(qū)。我們知道,甲亢病患者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眼睛凸出。因此,蜀王蠶叢很可能是一個嚴重的甲亢病患者,生前眼睛格外凸出。而他的后人在塑造蠶叢神像時,抓住了這一特點并進一步“神化”,這就是蜀王蠶叢神像被刻畫成“縱目”的原因。

隨著現(xiàn)代商業(yè)的發(fā)達,三星堆博物館附近的仿真工藝美術(shù)品應有盡有。

折疊編輯本段遺址之最
三星堆創(chuàng)造和打破了許多的世界紀錄,其中多項紀錄入選世界紀錄協(xié)會世界紀錄。

世界上最早、樹株最高的青銅神樹。高384公分,三簇樹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果九鳥,樹側(cè)有一龍緣樹逶迤而下。具推斷可能為古神話傳說中扶桑樹。

世界上最早的金杖。長142公分,直徑2.3公分,重700多克,上有刻劃的人頭、魚鳥紋飾。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銅大立人像。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斤,被稱為銅像之王。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縱目人像。高64.5公分,兩耳間相距138.5公分。

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銅人頭像,面具。達50多件。

折疊編輯本段考古獲重大突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5日宣布,三星堆考古再獲重大突破,發(fā)現(xiàn)了青關(guān)山大型建筑基址群,并初步確認“倉包包城墻”和“北城墻”兩道新城墻。

此次勘探和發(fā)掘是繼1986年一、二號祭祀坑發(fā)現(xiàn)、發(fā)掘以來,收獲最大、取得突破最多的一次。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雷雨介紹說,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遺址北部和東南部3.2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進行考古勘探,發(fā)現(xiàn)青關(guān)山大型建筑基址群。該建筑基址群位于三星堆遺址西北部的二級臺地上,均系人工夯筑而成,現(xiàn)存面積約16000平方米,并在該建筑基址群發(fā)現(xiàn)有掩埋玉璧、石壁和象牙的現(xiàn)象。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博謙教授說:“從目前種種跡象看,該建筑群很有可能是當時統(tǒng)治者進行祭祀的地方,具體性質(zhì)還有待進一步發(fā)掘”。

更具突破意義的是,專家在三星堆遺址北部初步確認了“倉包包城墻”和“北城墻”兩道新的三星堆時期夯土城墻,使得三星堆古城的城墻由原來的5段變成了7段,外廓城也由于“北城墻”而趨于完整。另外,在城址范圍內(nèi)還發(fā)現(xiàn)多條古水道。

專家認為,這必將推動古城的營建過程、聚落布局研究,并推進對三星堆古城的人工水系及其與自然水系關(guān)系的認識。

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遺址共發(fā)現(xiàn)三星堆時期夯土臺基群1處及各時期墓葬41座、窯址13座、灰坑149座、文化層堆積27處。

折疊編輯本段文物精品
折疊三星堆銅人像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將輝煌的古蜀文明真實而又讓人匪夷所思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其中最神奇最令人驚嘆的,便是眾多青銅造像了。這些青銅像鑄造精美、形態(tài)各異,既有夸張的造型,又有優(yōu)美細膩的寫真,組成了一個千姿百態(tài)的神秘群體。

戴冠縱目人青銅面具在眾多的青銅人面像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順風耳”造型,它們不僅體型龐大,而且眼球明顯突出眼眶,雙耳更是極盡夸張,長大似獸耳,大嘴亦闊至耳根,使人體會到一種難以形容的驚訝和奇異。而它們唇吻三重嘴角上翹的微笑狀,又給人以神秘和親切之感。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寬138厘米,圓柱形眼珠突出眼眶達16.5厘米。另一件鼻梁上方鑲嵌有高達66厘米的裝飾物,既像通天的卷云紋,又像長有羽飾翹尾卷角勢欲騰飛的夔龍狀,顯得無比怪誕詭異,為這類揉合了人獸特點的碩大縱目青銅人面像增添了煊赫的氣勢和無法破解的含義。

北大考古文博院副院長孫華先生根據(jù)三星堆不同類銅像間眼睛的差別來區(qū)分通向的身份,將它們分為三種類型。眼睛的瞳孔如柱形突出于眼球之外的這一類是神而不是人;眼睛中間有一道橫向棱線,沒有表現(xiàn)瞳孔的,應該不是普通的人;眼睛中或有眼珠或用黑墨繪出眼珠的才是普通而真實的人的形象。

三星堆的銅人像很多都沒有瞳孔,這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注意,但是對于這些人像為什么不表現(xiàn)瞳孔,學者們也有著不同的解釋。根據(jù)民族志的材料,許多民族的神職人員在通神做法的時候,往往要服用某些令人致幻的藥物,憑借這些藥物的力量達到,他們是一群很特殊的人,掌握著較高的文化,但是眼睛是失明的。難道在三星堆王國的神圣階層中,果真有一群瞎子嗎?這仍是個未解之謎?! ?br />
折疊青銅立人像
立人像面部特征為高鼻、粗眉、大眼,眼睛呈斜豎狀,寬闊的嘴,大耳朵,耳垂上有一個穿孔。腦袋后端有發(fā)際線。立人像身軀瘦高,手臂和手粗大,很夸張,兩只手呈抱握狀。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立人像,身高1米7左右,連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被尊稱為“世界銅像之王”。鑄造歷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如此龐大的青銅巨人,迄今為止,在國內(nèi)出土的商周文物中,尚屬首例,因此被譽為“東方巨人”。

大立人青銅像的頭頂花冠的正中,有一個圓形的代表太陽的標志。從它所在的位置看,這個大立人像也許就是代表太陽神在行使自己的職能,也許他本身就是太陽神的化身。這是太陽崇拜的直接表現(xiàn)。

青銅大立人不是一件寫實風格的雕像,從人物的骨骼上分析,他的軀體不符合正常人的比例。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長有這般軀體的人。也就是說,這件雕像表現(xiàn)的不是一般意義的人。在孫華看來,那么粗那么大的手,那么細的身體,那么長的脖子都無法和現(xiàn)有的人種聯(lián)系起來。只能把它解釋為一種藝術(shù)造型,一種抽象、一種程式化的東西。這是古蜀人喜歡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

那么,這尊青銅立人像代表的可能是誰呢?當年的發(fā)掘者陳顯丹先生認為他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宗教領(lǐng)袖。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段渝先生從立人像的體量推測它是蜀王的象征。趙殿增先生同樣從制造者選取材質(zhì)的角度考慮,認為立人像在眾銅人像中指揮著全局。

這種全身青銅雕像在中國地區(qū)是罕見的,它的出現(xiàn)顯得十分突然,于是,有的學者在近東地區(qū)尋找著這一特征的淵源。美索不達米亞在公元前30世紀初便開始使用青銅制造雕像。古代的愛琴文明像也有大量的青銅雕像。今天的人面對這尊雕像時,疑問的目光往往會落在那雙夸張的大手上。這雙大得出奇的環(huán)握狀的手與身體的比例極不協(xié)調(diào)。那么這雙巨大的手里面原本是空空的嗎?如果不是,他可能把握著什么呢?這兩只手握成的圓形并不是同心的,也就是說,這尊大立人把握的器物應該是兩件或者是一件彎曲的東西。那會是什么東西呢?

有的學者認為,立人像手中握著的應該是玉琮。玉琮是一種極富地方特色的玉器,流行于5000年前中國東南地區(qū)的良渚文化中。澳大利亞學者諾埃爾·巴納德認為,立人像雙手的位置幾乎不可能抓住像琮這樣外方內(nèi)圓的物體。由于上方的一只手握成孔的直徑要大一些,雙手的位置清楚地表明所執(zhí)物體必須有一定的彎度,所以他推測立人像雙手中的物體可能是一支牙尖向下的象牙。而錢玉趾先生認為立人像應該是古蜀人的宗教首領(lǐng)像,銅像雙手所握的是類似彝族巫師的法具神筒。孫華先生分析說,立人像的衣冠飾件均為青銅鑄就,如果他雙手果真要持通天柱或神筒柱這樣的法器,那也應該由青銅鑄造才是,不應偏偏是這個物件要拿木頭或竹子來制作。趙殿增先生從三星堆的許多器物中歸納出奇特的手的造型。所有人物的手都特別大,特別突出。我們從立人像同期出土的其他人像上,也能看到雙手環(huán)握的手型。陳顯丹認為它還是一種手勢,他手里并沒有拿東西,好像巫師在做法時的一種動作,就是在不停的比畫的。

圖騰似乎籠罩了整個三星堆文明,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鳥及鳥形器,著名的青銅縱目面具一直被考古界認為是先王蠶叢的寫照,近來,四川教育學院教授龍晦先生認為,縱目面具代表的其實是人鳥合體的一種正式表現(xiàn)形式,面具兩個尖尖的耳朵是杜鵑鳥的兩只翅膀。它的勾啄般的鼻子則象征它是鷹隼一類的鳥。

古蜀國的第二代王叫魚鳧。鳧就是鳥,具體指的是水上的魚鷹。距離三星堆遺址很近的地方有一條大河叫鴨子河;也有人認為,花山巖畫中也有關(guān)于魚鷹及鳥的繪畫,且特別大而顯眼,顯示了它的重要性,故魚鷹崇拜與駱越文化中的三界觀有密切相關(guān),古時沒訓化的魚鷹也許能飛,因此它代表一種可“上天、下地、入水”的三界之神。現(xiàn)在,依然有打魚的人在這條河上豢養(yǎng)魚鷹,廣西、云南等地也多處有之。這種能戰(zhàn)勝魚的鷹也許在遠古時代被人們仰慕,所以從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中,可以看到許多和魚鷹或者和鳥類似的造型?! ?br />
折疊青銅太陽輪
青銅太陽輪青銅太陽輪形器恐怕是三星堆出土器物中最具神秘性的器物,大多數(shù)人們認為它是“表現(xiàn)太陽崇拜觀念的一種裝飾器物”,也有人認為它是與古駱越文化之花山壁畫中的太陽輪圖形極其相似。然而眾所周知,自然界和人類都喜歡“對稱”,因為對稱不但美觀、穩(wěn)定,而且簡潔。制造四道、六道、八道或十二道芒的飾物不是更美觀簡潔嗎?為什么三星堆人要舍簡求繁?要知道,在測量技術(shù)還很落后的時代,要將圓周等分成五等份該是多么困難的事?;蛟S又與駱越文化中大自然的三界觀演變?yōu)槲逍杏^,即人們常說的“三界五行”“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等成語的文化根源。

考古專家、四川大學教授林向先生認為,輪形銅器應該是一種盾的裝飾物。它是一種舞蹈儀式進行時的一種法器。它上面的花紋可以表示它是代表太陽,但是不排斥它本身是一種干或者盾的這種判斷?! ?br />
折疊青銅神樹
大約在3000年以前,三星堆的工匠們進行了一項偉大的工程,復雜的項目中包括制造許多顆青銅樹,耗資之大足以傷及國力。三星堆的人們相信他們祭祀的場所一定是世界的中心。

神圣的樹木聳立起來的時候,膜拜的人們實現(xiàn)了天與地的溝通。

公元1986年8月,四川省的考古者在三星堆二號器物坑發(fā)現(xiàn)了6件由青銅制造的樹木。發(fā)掘者將其命名為一至六號青銅神樹。人們在重新修復它們時,僅能比較完好地恢復一件,即一號大銅樹。

一號大銅樹殘高396厘米,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經(jīng)缺失,估計全部高度應該在5米左右。樹的下部有一個圓形底座,三道如同根狀的斜撐扶持著樹干的底部。樹干筆直,套有三層樹枝,每一層三根枝條,全樹共有九根樹枝。所有的樹枝都柔和下垂。枝條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鏤空花紋的小圓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翹尾的小鳥;枝頭有包裹在一長一短兩個鏤空樹葉內(nèi)的尖桃形果實。在每層三根枝條中,都有一根分出兩條長枝。在樹干的一側(cè)有四個橫向的短梁,將一條身體倒垂的龍固定在樹干上。在世界所有考古發(fā)現(xiàn)中,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都稱得上是一件絕無僅有極其奇妙的器物。

一號青銅神樹分為3層,樹枝上共棲息著9只神鳥,顯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寫照,出土時已斷裂尚未復原的頂部。傳說遠古本來有10個太陽,他們棲息在神樹扶桑上,每日一換。復原后的青銅神樹上殘留著9只鳥,神樹的最頂端卻沒有神鳥。推測還應有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鳥,同時出土的還有數(shù)件立在花蕾上的銅鳥、人面鳥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只居于神樹上枝的銅鳥。

三星堆的二號銅樹僅保留著下半段,整體形態(tài)不明,下面為一圓盤底座。三條象征樹根的斜撐之間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雙手前伸,似乎原先拿著什么東西。能夠復原的樹干每層伸出三根樹枝。它的枝頭有一長一短葉片包裹的花蕾,其后套有小圓圈,與一號大銅樹基本相同;但枝條的主體外張并且上翹,鳥歇息在枝頭花蕾的葉片上,這卻不同于一號大銅樹。

這兩顆大銅樹體量巨大,尤其是一號大銅樹上還有龍盤繞,它們應當不是普通的樹木,而是具有某種神性的神樹。神樹在中國的古代神話傳說中不止一種,例如建木、扶桑、若木、三桑、桃都等。曾經(jīng)在三星堆的天空中伸展的青銅樹更接近以上的哪一種神樹呢?學者們對照相同的文獻,得出的卻是不同的解釋。于是,人們企圖在古籍與神話之中尋求答案。

很多學者都認為它們代表扶桑和若木,是古蜀人幻想成仙的一種上天的天梯,這種天梯是同太陽所在的地方相連接的,在東方叫扶桑,在西方叫若木。而有些學者認為,三星堆發(fā)現(xiàn)的青銅神樹可能是建木或者和建木有關(guān)。英國學者羅森在《古中國的秘密》一書中寫到,三星堆的青銅樹使用了貴重材料,即用青銅來鑄造,也許是暗示了它所表現(xiàn)的是人世以外的一個非物質(zhì)的世界。三星堆大銅樹以樹的軀干、鳥、花和神樹之上供人們想象的太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通天的主題。

在青銅樹的枝干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些用以垂掛器物的穿孔??脊耪邚娜嵌训钠魑锟又邪l(fā)現(xiàn)了一些小型青銅器件。這些由青銅制作的發(fā)聲器也許是懸掛在銅樹上的。3000年前,當風吹過三星堆的時候,整個王國的人們都可以聆聽那些由金屬的搖曳和碰撞奏出的音樂,那一陣陣清脆的聲響證明著一個偉大的青銅時代在四川盆地達到頂峰。

現(xiàn)在的疑問是,如此巨大的青銅神樹會由于重心的上移而傾斜,現(xiàn)在看到的復原青銅樹是由幾條鋼制纜繩斜拉固定的??招牡那嚆~樹干里面也是用鋼管加固支撐的。有學者認為這棵青銅神樹如果全部按原型組裝豎立起來,原來的三足底座根本無法承受其全部重量。由此推測這棵青銅神樹應該是為一次大型祭祀而臨時鑄成,而不是作為長期陳列而設置的。

用青銅鑄造許多顆帶有神意的樹木在當時是要下很大的決心的,因為那是一項十分龐大復雜的制造過程。

從青銅神樹的鑄造過程來看,三星堆的工匠們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shù)和手段,目的仿佛是完成一批不朽的祭祀禮器。但是,如果“一次性使用”的猜測成立的話,我們會問:當時的工匠們在制造這批作品之前,知道作品在完成后即將被焚燒、損毀和掩埋嗎?如果知道,卻仍然消耗大量的精力,以至于對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孜孜不倦?

也許,神樹的制造者認為“制造和完成”并不是最終的目的,只有依照祭祀的終極儀式“徹底砸碎”,才算真正“完成”!

金面罩、金杖多見于古埃及和西亞的墓葬,當人們發(fā)現(xiàn)它們時,便很自然地想到了西亞與北非的同類器物。難道他們是外來的產(chǎn)物?段渝認為:全世界用杖代表權(quán)力的傳統(tǒng)首先是在西亞發(fā)生的,根據(jù)外國學者的研究,西亞的權(quán)杖產(chǎn)生以后,向西傳播到埃及,后來是古希臘繼承了傳統(tǒng)。還有從藝術(shù)角度來看,這幾大文明它都是相似的,而且其中有一個就是發(fā)展的方向,比如說近東它向埃及發(fā)展,然后向南亞、向印度發(fā)展,印度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文化因素,我們中國在這個一長列的文化序列里邊,在年代是處于比較晚的。

古埃及的藝術(shù)家制作出金面罩,也許是為了用不朽的金屬遮蓋住死者一定會變形的臉,以達到法老們靈魂不朽的目的。三星堆的金面罩是附著在青銅人頭像上面的,其目的是什么呢?孫華先生認為,三星堆的金面罩不是面罩,它是古蜀人為青銅頭像裝點的黃金的皮膚,這些人可能具有特殊的身份,就跟那些最大的銅像,它用銅作為整個人的臉面一樣,這種用黃金來表現(xiàn)除了眼睛、眉毛以外的皮膚這些部分,可能是要說明這個銅人頭像具有不同于其他人頭像的特殊身份。

被解讀為“魚鳧王杖”的金杖,被視為三星堆之主的信物。這支金杖全長142厘米,直徑2.3厘米,黃金凈重約0.5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最長的金杖。金杖下端為兩個人頭像。上部刻有相同的四組紋樣,上下左右對稱排列。圖案中的每一組紋樣,都由魚、鳥、箭組成。

一種觀點認為,金杖是蜀王的權(quán)杖。一種觀點認為,金杖是古蜀神權(quán)政治領(lǐng)袖集王權(quán)、神權(quán)、財富壟斷權(quán)為一體的標志,象征古蜀王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金杖與神樹同義,均為古蜀人的神樹崇拜。

折疊編輯本段未解之謎
出四川廣漢約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黃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當?shù)剞r(nóng)民燕道誠在宅旁挖水溝時,發(fā)現(xiàn)了一坑精美的古代玉器,由此拉開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fā)現(xiàn),上千件稀世之寶赫然顯世,轟動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從2000年12月起,四川省考古人員對三星堆遺址500平方米范圍內(nèi)的20個探方實施發(fā)掘,2001年3月結(jié)束。此次發(fā)掘,將提供更為翔實的資料,成為下個世紀大規(guī)模研究的前奏。 

折疊編輯本段起源
折疊文明起源何方
三星堆的發(fā)現(xiàn)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

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這里數(shù)量龐大的青銅人像、動物不歸屬于中原青銅器的任何一類。青銅器上沒有留下一個文字,簡直讓人不可思議。

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顴面突出、闊嘴大耳,耳朵上還有穿孔,不像中國人倒像是“老外”。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四川盆地尚是一片荒蠻之地,其時當?shù)鼐幼≈鴥蓚€大的族群:東南部的苗蠻族和西北部的羌人。根據(jù)古羌人的傳說,他們的祖先來自西北部的高原,他們到達現(xiàn)在的成都平原之后,曾與當?shù)卦疾柯涿褡逵羞^一段互相征討的歷史。后來,一個叫蠶叢的羌人首領(lǐng)稱王,由于蠶叢有縱目,后來的羌人就鑄了大量青銅縱目面具紀念他(《華?

成都平原物產(chǎn)豐富,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用災難說解釋似乎難以自圓其說。那么,古蜀國消失在歷史長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最近在越南北部的考古發(fā)掘,認為蒯洞遺址、義立遺址等幾處古代交趾的馮原文化遺跡與三星堆文化應該有傳承關(guān)系。公元前317年,秦軍入蜀,破蜀都,俘蜀王。蜀王子等數(shù)萬人攜家南逃,不知去向。此是否有歷史因緣?  

折疊神秘的器具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shù)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國的原始宗教體系已比較完整。這些祭祀用品帶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特別是青銅雕像、金杖等,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張繼忠認為,大量帶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貝,經(jīng)鑒定來自印度洋。有人說這些海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匯,而有的人則說這是朝圣者帶來的祭祀品。還有60多根象牙則引起了學者們“土著象牙”與“外來象牙”的爭議。“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古蜀國,居然已經(jīng)有了“海外投資”,不可思議?! ?br />
折疊文字或圖畫
在祭祀坑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件價值連城的瑰寶——世界最早的金杖。其權(quán)杖之說早已被學術(shù)界認同,但所刻的魚、箭頭等圖案卻引起了一場風波。

一個民族必備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備,只缺文字。學者們對此的爭論已有些歷史,《蜀王本紀》認為古蜀人“不曉文字,未有禮樂”,《華陽國志》則說蜀人“多斑彩文章”。

至于金杖上的圖案是圖是文,仁智各見。有的已在試圖破譯,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刻畫的符號基本上單個存在,不能表達語言。不過如果能解讀這些圖案,必將極大促進三星堆之謎的破解。三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問號,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br />
折疊何時能揭密
三星堆博物館里展出的文物,是長達70年考古發(fā)掘的成果?,F(xiàn)在正緊張進行的發(fā)掘工作是第13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

三星堆工作站站長陳德安告訴記者,本次發(fā)掘集中在古城中心位置,將極有可能發(fā)現(xiàn)古蜀國的宮殿。目前,已發(fā)掘出了涉及數(shù)十個朝代的碎陶片。12月17日,中央電視臺將現(xiàn)場直播發(fā)掘工作,考古學家們笑著說:“17日,17日就都知道了。”

結(jié)果如何,目前還是一個謎。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三星堆的神秘面紗不會就這么輕易被揭開,在12平方公里的文化重點保護范圍內(nèi),已發(fā)掘的僅有7000平方米?! ?br />
折疊金杖之謎
金杖與青銅雕像,也許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稀世珍寶了。正因為這樣,專家們意見最多,爭議也最大。

古代中國并非無“權(quán)杖之說”。古方在《天地之靈—中國古玉漫談》一書中指出,在江浙一帶的史前良渚文化的大墓中,有儀仗玉質(zhì)附件出土。包括玉戚、玉冒、玉墩等。以“秘”相連,即成一件長68厘米,有柄首飾和柄尾的完整玉器。作者說:“這些特殊的玉器是墓主人生前用以顯示自己地位的權(quán)杖。”這至少說明,中國之權(quán)杖,不一定是受西亞文化的影響。同時,墓葬中出土的玉“杖”,與“祭祀坑”出土的金杖,似乎也有區(qū)別。因為,前者是方國的國君,后者是一國的君王,認為是它的王杖,恐怕更為確切。應該看到,中國人用杖,由來已久。良渚人以玉為權(quán)杖,三星堆人亦能以金為權(quán)杖。杖,既是一種生活用具,也是一種裝飾品?!渡胶=?jīng)·海外北經(jīng)》就有“夸父追日,棄其杖,化為鄧林”之說?!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說都廣之野“靈壽實華”,這靈壽木就是做杖的好材料。《漢書·孔光傳》“賜太師靈壽杖。”蜀山氏來自山區(qū),用杖助力,更是一種必要的器具。至今,四川劍門藤杖,仍馳名中外。我國歷代王朝,都有賜杖與老臣的慣例?!抖Y記·曲禮》:“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謀與長者,必操幾杖以從之。”而不同身份的人,手杖的裝飾和長度都各不相同。戲曲中,皇家使用的“龍頭拐杖”,雖是道具,長度就和金杖差不多。至于包金拐杖、包銀拐杖、木杖、藤杖、竹杖……品種甚為復雜。鄙人孤陋,也還見刀杖、槍杖呢!而杖首杖身裝飾各種花紋,各種造型,更是珍貴手杖所必有。否則,怎么表示自己的身價?既然可以表示身份,當然可以代表權(quán)力。

如果“權(quán)杖”不是三星堆唯一的現(xiàn)象,外來之說,就更值得商榷了。其實,“權(quán)杖”最早也不是出現(xiàn)于西亞。在舊石器晚期馬格德林人的洞穴藝術(shù)中,就有用骨頭或象牙雕刻的“權(quán)杖”(見理查德·得基《人類的起源》中譯本第81頁)。若說蜀人金杖是西亞金杖的“采借”,第一,無古文獻可考。第二,蜀土無西亞古文物佐證。再以實物比較,三星堆的金杖,既不同于西亞古代國王須臾不離的短金杖,也不同于埃及法老所執(zhí)那種細長齊肩卻無杖首的權(quán)杖。

夏代開國,“禹鑄九鼎”,從此,易鼎成為權(quán)力轉(zhuǎn)移的同義語。古蜀人為什么不用鼎而用“權(quán)杖”,這確實是個很大的問題,應該深入地進行研究。徐中舒先生在《古史傳說與家族公有制的建立》中說:“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夏人分為兩支,一支姜姓民族,這是周朝母系的祖先。一是羌族,后來變成了留居于四川、青海、甘肅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羌族與氐族(戈基人)融合,其一支發(fā)展成蜀山氏。已知使用銅刀,則在蠶叢氏階段(見任乃強《四川上古史初探》),又經(jīng)柏灌、魚鳧,至杜宇一系從昭通返回,帶回更為成熟的冶煉和鑄造技術(shù),在與土著濮彝等族的融合過程中,建立了真正的蜀國。因此,用金杖象征這種新的權(quán)力。

我們再細致地研究一下出自一號祭器坑的這支金杖。它全長1.42米,直徑為2.3厘米,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桿上,凈重約500克。木桿早已碳化,只剩完整的金箔。金杖的一端,刻有圖案,共分三組。靠近端頭的是兩個前后對稱,頭戴五齒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墜,面帶微笑的人頭像。另兩種圖案相同,上方是兩支兩頭相對的鳥,下方是兩條兩背相對的魚。它們的頸部,都疊壓著一根似箭翎的圖案。有人認為,這支金杖的圖案,有魚有鳥,當印證是魚鳧王所執(zhí)掌。但是,我卻認為,魚鳥象征吉祥,箭翎則表示威武,這正是金杖作為權(quán)力象征的應有之義。而現(xiàn)在,尚無任何實物能證明魚鳧氏的族徽是由魚和鳥組成。金杖上的圖案,第一組當然是王者之像,但第二、第三組,從順序看,是先鳥而后魚。也難解讀成魚鳧。所以,肯定為魚鳧氏所用,理由還欠充分。

我有幸到云南麗江地區(qū),對納西族所特有的東巴文化,作了些十分粗疏和表面的了解。從參觀中,我得知:源于古氐、羌群的納西族先民,就有使用“靈杖”的風俗。從先期的“卜杜”(相當于巫、?;蛭住⑹?到其后的東巴(相當于士或祝官)在祭祀活動中,都要用靈杖,而這種法器,只有大東巴才能使用?!稏|巴文化藝術(shù)》一書,印有五種靈杖頭的照片,杖頭分節(jié)刻有神像、佛像、神獸、花卉及圖形符號等。我們知道,東巴文化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佛教、道教文化,但就其本源來說,仍是古老的巫文化為其主體。靈杖既然長期存在于納西族人民的生活中,而納西人又是氐、羌民的一支。那么,在神權(quán)和王權(quán)合一的上古時代,金杖是古蜀人所固有的法器,似乎可以算作又一旁證。

還有,西藏古格王朝,也有“權(quán)杖”的記載(見張建林《荒原古堡》)。

用杖象征權(quán)力,良渚文化和吐蕃文化中都有此先例。用杖象征神威,東巴文化今仍如此。金杖出現(xiàn)在三星堆,有其歷史淵源。我們沒有必要把這種光榮送給洋人。

附帶要說的是,關(guān)于上古時代,何時開始使用黃金制品,尚無明確記載。《山海經(jīng)》中已有黃金、赤金的區(qū)別,說明夏代已懂得金的屬性。《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說,金銀器皿出現(xiàn)較晚,漢以前少見,到唐代才開始較多發(fā)現(xiàn)。但事實上,三星堆的金器就不少,除金杖外,還有金面罩、金虎飾、金璋形飾,金“竹葉”,四叉形器等等。它的特點是全用金箔,說明對金的延伸性已經(jīng)有很深的了解。我們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也參觀了館藏的金器,有金柄鐵劍,各種形制金帶鉤等,其制作時間大約在春秋時代,并且都為鑄造器皿。而金箔的使用,應該說比鑄造更為先進。所以,研究三星堆的金器,還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

折疊編輯本段三星堆博物館
折疊館情簡介
三星堆博物館位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遺址東北角,地處歷史文化名城廣漢城西鴨子河畔,南距成都40公里,北距德陽26公里,是我國一座現(xiàn)代化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博物館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開放。館區(qū)占地面積約530畝,第一展館面積4200平方米,第二展館面積7000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建筑總面積2600平方米。

三星堆博物館集文物收藏保護、學術(shù)研究和社會教育多種功能于一體,采用現(xiàn)代科學手段實施管理,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遺址及遺址內(nèi)一、二號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等千余件珍貴文物。

三星堆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chǎn),在中國浩如煙海蔚為壯觀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shù)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許多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青銅器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6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陳列》為博物館基本陳列,凡8個陳列單元。陳列充分運用各種現(xiàn)代表現(xiàn)手法,通過精心的空間組合,深刻發(fā)掘文物內(nèi)涵,追求陳列內(nèi)容科普化與陳列形式藝術(shù)化的完美結(jié)合。該陳列榮獲首屆全國文博系統(tǒng)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博物館主體建筑外形追求與地貌、史跡及文物造型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神韻,融原始意味和現(xiàn)代氣息為一體。館外環(huán)境布局巧妙,匠心獨具,園內(nèi)綠草如茵,湖光島影,充分體現(xiàn)了博物館“館園結(jié)合”之特色。

三星堆博物館以其文物、建筑、陳列、園林之四大特色,成為享譽中外的文物旅游勝地,是四川的五大旅游景區(qū)之一、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世界首家同時通過“綠色環(huán)球21”與ISO9001:2000認證的博物館?! ?br />
折疊館體設計
三星堆博物館館區(qū)占地面積約530畝。該館從外觀造型到內(nèi)部陳列都突破了傳統(tǒng)歷史博物館的格局,力求在內(nèi)容設計與藝術(shù)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保證嚴謹學術(shù)性的前提下,追求知識性、觀賞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使觀眾在進行歷史巡禮的同時得到一種現(xiàn)代感受和美的享受。

其中,館體外形追求與地貌、史跡及文物造型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神韻,融原始意味和現(xiàn)代氣息為一體,力圖表現(xiàn)三星堆文化的蒼古雄渾及三星堆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時,館外環(huán)境布局巧妙,匠心獨具,配置有氣勢恢宏的仿古祭祀臺和供現(xiàn)代文體活動的大型表演場;有古典風格的附屬建筑群和功能齊全的餐飲娛樂設施;有綠茵如毯的草坪、寬廣明麗的水域湖面、造型別致的假山、古拙質(zhì)樸的水車;還有供孩子們嬉戲游玩的兒童樂園……小橋流水,湖光島影,古樹奇葩,花香鳥語,四時風物,盡呈眼底,將歷史文化的厚重與現(xiàn)代休閑的輕松巧妙融匯,古文明的優(yōu)雅與大自然的撫慰渾然一體,達到博物館高品位、高起點、文化性、科普性的一致效應,使觀眾在觀賞了雄奇壯偉的三星堆文物之后,亦能領(lǐng)略川西園林婀娜多姿之秀色?! ?br />
折疊展覽情況
第一展館展線長逾800米,以《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陳列》為主體內(nèi)容,全面展示三星堆遺址及遺址內(nèi)一、二號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陶器、玉器、骨器、金器和青銅器等上千件珍貴文物。這些文物是長達70年考古發(fā)掘的成果,具有世界影響,在中國浩如煙海蔚為壯觀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shù)價值,且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  

折疊512地震
在震驚世界的5-12大地震中三星堆遺址和三星堆博物館建筑、設施、文物等嚴重受損。所幸博物館主體建筑設計合理(三星堆博物館主管設計曾獲得魯班獎),質(zhì)量過硬,未出現(xiàn)建筑倒塌。為了防止唐家山堰塞湖決堤,危及到綿陽市博物館中心庫房庫存的25000余件文物,綿陽市文物局將其中的212箱、6091件文物(其中珍貴文物4228件)緊急轉(zhuǎn)運到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存放。一年后,這些寄存文物告別了三星堆博物館返回綿陽。日前,三星堆受損文物尚在修復中,修復過程進展順利。  

折疊館長聲明
四川當?shù)啬硤筮B篇發(fā)出關(guān)于三星堆的驚人言論,諸如“有關(guān)專家向本報獨家披漏三星堆——外星人杰作”;“三星堆雜交文明”等等,而且總在文章中注上據(jù)張繼忠、趙殿增、陳德安和段玉等專家透漏。

今天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館長張繼忠先生突然找到記者,說該報連篇發(fā)出的東西純屬子虛烏有的胡編亂造,他們提及的專家根本沒有接受過該報的采訪,更沒有提到上述駭人的觀點。他本不愿意出面干涉媒體發(fā)表自己的言論,但現(xiàn)在種種言論的好像都出自專家們的口中,在社會上造成了極為不良的影響,因此關(guān)于三星堆及該報的種種觀點,他不得不代表三星堆的考古專家及工作人員出面做一個澄清同時做出嚴正聲明。以下是聲明全文:

2000年12月17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直播中國》欄目對三星堆進行現(xiàn)場直播。與此同時,眾多的媒體也在關(guān)注三星堆,這對于宣傳三星堆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四川當?shù)啬硤蠼舆B刊登個別記者違背客觀事實、曲解被采訪者原意、不負責任的報道,甚至把從未接受過采訪的專家學者搭上進行錯誤的報道,致使相關(guān)專家、我本人的個人聲譽以及三星堆博物館的聲譽都受到了嚴重的傷害,造成了不良影響。實在是有違一個新聞從業(yè)者的基本準則,為了澄清事實,現(xiàn)作如下聲明:

一、本人從未對任何媒體記者“披漏三星堆出土文物與外太空神秘宇宙有著密切聯(lián)系”之說,更沒有說過“三星堆文明是外星人杰作”、“目前研究已有新的重大突破,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利證據(jù)”、“專家共同研究后一致認為三星堆文明與外太空有密切聯(lián)系”、“召開緊急會議進行論證”等等。

這些言論純屬缺乏常識的無中生有,嘩眾取寵。請問新聞工作的職業(yè)道德何在?

考古工作是一們非常嚴謹?shù)目茖W研究工作,它需要文物和文獻的雙重論證,決不容許沒有充分依據(jù)的胡編嚇侃。我所結(jié)識的幾位學者都是非常嚴謹認真、頗有造詣的專家,這些無稽之談更不應該隨便栽在他們身上。

三星堆作為長江上游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原文化及周邊諸文化對它有很大影響,雖然三星堆文明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但它也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一支,絕對不是什么外星人的杰作。

二、個別記者的驚人提法三星堆是“雜交文明”,不知道緣何而來?

這種觀點實在是聞所未聞,我本人也不會同意此說。更加可氣的是“三星堆有可能是來自其他大陸的'老外’”這一毫無根據(jù)的言論安在了三星堆工作站負責人陳德安先生身上,陳先生是一位治學嚴謹?shù)膶<?,根本不可能發(fā)表這種嘩眾取寵的言論。該報的消息發(fā)布后,引起了國家文物局的關(guān)注,并從北京打來電話質(zhì)問陳德安,陳先生隨后打來電話問我,是誰這么不負責任?!該報的這種無稽之談已經(jīng)對三星堆的考古工作造成了不良影響。

古史傳說中,蜀人的遠祖出自黃帝。岷江上游地區(qū)是蜀人最古老的居住地之一。據(jù)研究分析,很早以前一支蜀先民部族順岷江山地河谷南下,進入成都平原,與當?shù)赝林用裰饾u融合,形成了蜀族最早的一部。從族蜀關(guān)系上看,幾代蜀王大抵蜀氐羌系,除此之外,還有巴人及荊楚民族、西南少數(shù)民族和越民族等,正像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構(gòu)成一樣,也是多民族的統(tǒng)一體,而非什么“雜交文明”和“來自其它大陸的‘老外’”。

三、個別記者錯誤地報道三星堆金丈上有七個神秘符號,接二連三的張冠李戴,實屬不該。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位記者沒有看過相關(guān)的資料,或是不了解情況,他刊出的七個符號沒有一個是刻在金丈上的。三星堆出土的陶器、陶片數(shù)以萬計,但只在少量陶器上發(fā)現(xiàn)了七個圖符,三星堆迄今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可識讀的文字,這七個圖符是否就是早期的雛形文字?三星堆當時是否已經(jīng)產(chǎn)生文字?而晚期蜀文化著名的“巴蜀圖語”,是否已經(jīng)是更為成熟的蜀地文字呢?這些都頗有爭議,是尚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折疊編輯本段旅游資訊
折疊三星堆旅游
為方便游客前往三星堆游覽,在2009年10月1日三星堆博物館管理中心在成都開通旅游直通車,旅游淡季每天一班,發(fā)車時間每天早上指定地點上車,都需要提前預訂;旅游旺季根據(jù)人數(shù)多少,可以開發(fā)多班?! ?br />
折疊交通線路
成都汽車客運總站乘坐前往什邡的長途客車,中途在三星堆下車,車程約1個小時,票價為6元。自駕:可走成綿高速公路,沿途經(jīng)過德樂大件路到達廣漢。三星堆遺址離成都市區(qū)非常的近,自高筍塘、梁家巷等處乘汽車至廣漢,再換乘中巴前往。
上一篇:南莊頭遺址
下一篇:長城遺址
  • 首頁
  • 服務項目
  • 電話
  • 關(guān)于我們